【大钊先声】李大钊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研究

网站首页    德育体系    大思政课    【大钊先声】李大钊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研究

【大钊精神大家谈】李大钊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研究

——兼论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史小满

【内容提要】作为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众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国先进分子中是最早将目光转向北方并且热情颂扬“十月革命”的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分析、比较,他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完成了由一名爱国的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再论问题与主义》的发表。与此同时,李大钊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探索。

 

【关键词】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者;标志;中国化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并被毛泽东称作“真正的老师”。学术界对于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基本上没有争论,但是,对于李大钊究竟何时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它的标志是什么,却没有明确的说法。笔者认真研读了李大钊在1918年至1919年间所著的几篇宣传“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章,考察其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所持的一些重要观点,以期探明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究竟于何时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其标志性成果是什么,从而更加明确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处的历史地位。

 

 

一、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两个基本要素

要考察李大钊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首先需要明确怎么样才能够称得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1936年在延安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❶由此可见,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需要“思想”和“行动”两个基本要素,并且需要思想的自觉和行动的自觉:一是思想层面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对马克思主义有最基本的认同;一是行动方面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具备了这两个要素,才能说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❶倪德刚.毛泽东眼中的马克思[J].人民周刊,2018年,(10).

 

二、李大钊对“十月革命”及世界大势的早期认知

早在1918年,李大钊就已经密切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并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等介绍、研究、欢迎、颂扬“十月革命”的文章。

 

在1918年7月1日发表在《言治》季刊第3册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中,李大钊提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❶,鲜明指出了“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认为“十月革命”不仅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而且拉开了世界革命的序幕,带来了“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❷,并基于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告诉人们,不要因为革命初期局势的动荡、混乱而对革命抱悲观的态度,因为“一世纪新文明之创造,新生命之诞生,其机运每肇基于艰难恐怖之中”❸。五个月之后,在当年12月6日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上的《庶民的胜利》一文中,李大钊进一步指出,这种革命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❹,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其对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潮流“翘首以迎”的热切态度。在1919年1月发表于《新青年》第5卷第5号上的《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中,李大钊对“十月革命”的指导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指出,俄国的布尔什维主义“是奉德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家马客士(Marx)为宗主的”,“这是Bolsheviki的主义。这是二十世纪世界革命的新信条”❺,认为布尔什维主义将成为新的世界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文末,他更是提出“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❻,认为“十月革命”必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并对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潮流的到来表现出极大的信心,写下了著名的论断“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当时众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先进中国人中,李大钊可算是第一个“举目北望”的,而且这样的认知,确实展现了他优异于他人的开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世界眼光、深厚的学识功底、深刻的洞察力和精准的预见性;也正因如此,李大钊才能最早认清世界大势、欢迎世界大势、把握世界大势,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但是,此时的李大钊,还没有实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上和行动上的自觉。比如,在《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中,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战败是“人道主义的胜利,是平和思想的胜利,是公理的胜利,是自由的胜利,是民主主义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的胜利,是Bolshevism的胜利,是赤旗的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是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❼,尽管提到了社会主义和Bolshevism,但这里边还是各种思想混杂的,只能说明在关注、考察、研究“十月革命”的过程中,李大钊在不断地思考、分析、比较,正在迅速地由一名爱国的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

 

 

❶杨.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李大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22-223.

 

❷同上,224.

❸同上,222.

❹同上,229.

❺同上,232-233.

❻同上,235.

 

❼杨.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李大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32-233.

 

三、标志着李大钊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光辉文献——《再论问题与主义》

1919年8月17日,当时由胡适主编的《每周评论》第35号(前25期由陈独秀主编,26期以后为胡适代主编)刊载了李大钊的《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学界对于此文章,多从李大钊与胡适二人争论的性质、影响等方面着墨。比如,影响较大的有中共党史大家胡绳的观点,他认为,“问题与主义之争”实际上是朋友之间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是需要改良还是革命的不同认知导致的争论,而非敌我矛盾❶。董国强则进一步指出,李胡二人在对待问题与主义的态度上非但不是针锋相对,而且有共鸣之处。❷侯且岸则认为,“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分界线意义的事件。❸

通过仔细研读《再论问题与主义》这篇文章,并与李大钊的其他相关文献比较,笔者认为,《再论问题与主义》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李大钊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在这篇文章的第三节中,李大钊首次鲜明地表达了一个观点,表明了他已经成为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观点就是,“我们惟有一面认定我们的主义,用他作材料、作工具,以为实际的运动;一面宣传我们的主义,使社会上多数人都能用他作材料、作工具,以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❹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此时的李大钊已经具备了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最基本的两个要素。一是达到了思想上的自觉,即“认定我们的主义”,也就是说,认定了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定了马克思主义是改造中国社会的良方,并且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宣传我们的主义”。二是具备了行动上的自觉,不仅自己用马克思主义“作材料、作工具”来从事“工人联合的实际运动”❺,而且要通过积极宣传,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当时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❻,这也显示出了他在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时候所具备的坚定性和彻底性。

 

按照李大钊在文中的说法,他是在读了胡适所作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之后,“发生了一些感想”❼,所以才有此作。也就是说,胡适的这篇讨论“问题与主义”的文章,促使正在五峰山休假的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做了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并且在这种思想的碰撞之中,更加明白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坚定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因此,要发出“对社会的告白”❽,向全社会表明自己已经认定马克思主义是根本改造中国社会的良方,并要将其与改造中国的实际运动相结合,为改造中国社会做“相当的准备活动”❾,而这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

 

正是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李大钊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是他于1919年8月17日发表在《每周评论》第35号上的《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又因为这篇文章是李大钊在家乡休假时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李大钊是在家乡完成由一名爱国的民主主义者向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

 

 

❶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节录)[J].中共党史研究,2001(3).

 

❷董国强.论“问题与主义”之争前后的李大钊思想——对争论性质的再探讨[J].社会科学研究,2004.

 

侯且案.关于“问题与主义”之公案的历史还原[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6).

 

❹杨.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李大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84.

 

❺同上,285.

❻同上,285.

❼同上,281.

❽同上,281.

❾同上,285.

 

四、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探索

在与胡适辩论“问题与主义”哪个更重要、中国社会是需要逐步改良还是根本改造的过程中,李大钊对如何避免马克思主义成为空中楼阁,如何让马克思主义适应中国实际、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指导发生在中国的实际的群众运动,进行了紧锣密鼓的思考,并初步达到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高度。他认识到,社会主义“适用到实际的政治上去,那就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有些不同”,并且“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❶,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早期就为避免教条主义打了预防针。在此基础上,李大钊提出“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❷,这样就初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课题。

 

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中国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便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和空洞的说教,而是“主义的本性,原有适应实际的可能性”❸。李大钊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所具备的与中国人民的实践相结合的特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打开了第一扇窗户,并且积极投身到领导群众运动的实践中去,这才有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❶杨.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李大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82.

 

❷同上,282-283.

❸同上283.

 

五、从逻辑上简析《再论问题与主义》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先后关系

有学者认为,《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最后定稿时间是在该期《新青年》交付出版之时的1919年8月初,尽管如此,李大钊实际上在1919年5月就完成了该文的主体;而《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是写于1919年7月21日,因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要早于《再论问题与主义》。❶笔者对此有不同见解,试从两个逻辑点分析之。

 

其一,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七节中引用了刊载于《每周评论》第33号上的“欧游记者明生君通信”的内容,经杨考证,此“明生”即为北大教授陶孟和。❷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李大钊同样提到了陶孟和去欧洲游历这件事,即“孟和先生欧游归来,思想有无变动,此时不敢断定”。❸由此可知,李大钊在写作《再论问题与主义》的时候,虽然知道陶孟和已经从欧洲游历回来,但还没有看到陶孟和有关欧洲游历的文字,还不知道他的思想变动情况;而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李大钊已经见到了陶孟和发表在《每周评论》第33号上的“明生通信”。所以,据此可以判断,《再论问题与主义》成文早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其二,李大钊在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便自觉地担负起了系统介绍原真马克思主义的开山重担,❹正如他自己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所说,要“宣传我们的主义”,这也符合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一贯志向。为什么要系统介绍原真马克思主义呢?还是与其时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有关。从李胡二人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上,各种社会思潮纷繁芜杂,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很多,各种打着“主义”幌子的人宣扬自己的思想,又大多陷于空谈;即是社会主义,也有诸如“安福派的社会主义”混杂其间、以假乱真。又有关于布尔什维主义的各种肆意污蔑、无端指责,把布尔什维主义说成是过激主义、邪说异端、洪水猛兽,等等。这不仅引起了胡适的反感和隐忧,亦为李大钊所深恶痛绝。因此,他才认为更加应该加强原真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免得阿猫、阿狗、鹦鹉、留声机来混我们,骗大家”。❺从这个逻辑上说,李大钊应该是先完成了《再论问题与主义》这篇文章,实现了从爱国的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之后,再去有意识、有目的地系统介绍原真马克思主义,最终完成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作为对当时社会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曲解、攻击的回应。

 

因此,笔者认为,《再论问题与主义》无论是成稿时间还是发表时间,在逻辑上均应早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也印证了笔者关于《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是李大钊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的判断。

 

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传统是一以贯之的,时至今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并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去“作实际的运动”。

 

 

❶牛大勇,欧阳哲生.五四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五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❷牛大勇,欧阳哲生.五四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五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❸杨.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李大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84.

 

石仲泉,鞠俊俊.热话题与冷思考——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2).

 

❺杨.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李大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83.

 

【作者简介】

史小满,男,中共乐亭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三级主任科员。

来源:乐亭发布

2025年3月23日 19:35
浏览量:0